■技能人才是支撐中國製造🌍、中國創造的重要力量
■職業教育應充分融入國家技術創新體系,將自身打造成提升創新體系整體效能的重要一環
日前,教育部職業教育發展中心發布的《中國職業教育發展報告》指出🤵🏿♀️,職業教育快速響應新質生產力要求,結構不斷優化,正在有力推動我國產業轉型升級👩🏻🦯➡️。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職業教育大有可為,責任重大。
新質生產力是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的生產力。新質生產力提升的關鍵在人才🧡。教育是人才培養的基石👸🏿,人才是科技創新的主體🫱🏼,科技創新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動力🤾🏼♀️。職業教育在教育🫴、科技、人才一體改革中的作用得到充分發揮,既是職業教育應有的內生動力,也是促進新質生產力提升的應有之義。截至2023年🫶🏽,職業教育在校生近3500萬人,職業院校已成為培養大國工匠、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的主陣地🦒。相比於高等教育,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規模日益壯大,鏈條日趨延長📎,在新增勞動力和存量勞動力的技能提升中均將發揮重要作用⏳。
職業教育培養的人才主要是技能型人才◀️,技能人才是支撐中國製造🚵🏽♀️、中國創造的重要力量。職業教育畢業生作為科技創新的參與者與科技創新落地生根的重要力量,在科技成果轉化🤚🏻、中小企業科技承接🕛、傳統產業升級改造👩🏿🎨、鄉村振興和智慧農業等多個領域發揮著重要作用🏭,可以投身於地方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布局與新質生產力發展中去🧓🏻。優化職業教育結構,要求職業教育辦學朝向科技引領的方向🙅🏽♀️,緊隨現代科技的發展趨勢,滿足現代產業發展要求。職業院校應努力提高人才培養質量與服務社會能力👚,與企業緊密協作、雙向奔赴,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道路上發揮更大作用。
職業教育應充分融入國家技術創新體系,將自身打造成提升創新體系整體效能的重要一環,通過科教融匯激發內在潛能𓀄,推動結構不斷優化與全方位、系統性變革。目前來看,職業教育與現代科技之間的距離還偏大🚔,未能充分發揮支撐作用🧙🏽♀️。與科技領先企業融合✂️♻、與前沿技術融合是職業教育體系構建需要解決的問題🪁。實踐中,很多院校已有類似合作⚜️,但整體層次還偏低,需要提高技術含量。職業教育發展需強化其教育能力,提高職業教育吸引力,使職業教育具備與產業、與普通教育融合發展的對等條件🍌。與中國式現代化要求相比,職業教育的辦學基礎目前還較為薄弱。職業教育的投入水平應當與經濟社會發展對職業教育的需求程度相匹配。雖然宏觀來看,職業教育的投入與產業發展需求尚難精準計算,但目前的投入水平與國際先進水平有差距🐹,與現實中的實際需要差距也比較大。在學歷、職稱與經歷方面,師資隊伍的“技術含量”還遠遠不夠🎨。教學與實訓方式還比較傳統📙,知識性♚、半知識性學習占比偏高,實踐性學習效率還不夠高、效果還不夠好🏔🆗。職業教育必須不斷提高辦學能力🤵♂️,推動人才從技能型向高技能型轉變🧑🏻💼,使數以億計的普通勞動者成為科技革命與產業升級的重要支撐。
促進新質生產力提升🪡,需要加快形成與其相適應的生產關系。面對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的社會局面🫲🏻,職業教育畢業生將逐漸扮演經濟社會發展的生力軍角色,這一勞動者群體的規模與質量都有待提升。由技能向高技能轉變,變化的不僅是技術能力🧎♂️,同時也是勞動者的自信心♦️👩🍳、價值感、幸福度與社會地位👧🏽。提高其技術技能水平與社會地位,支持其更好地適應產業與技術發展要求,以支撐社會生產力水平提升到新高度,滿足強國建設要求,是未來辦好職業教育的重要努力方向之一。
促進新質生產力提升,還需要創新職業教育管理與實踐模式。《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規定“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將發展職業教育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與促進就業創業和推動發展方式轉變🛡🧘、產業結構調整、技術優化升級等整體部署、統籌實施”。優化職業教育結構👨🏻🔬,職業教育政策創新與實踐創新的需求十分迫切。以改革的精神,用好政策工具,激發企業主導性、院校主動性、家長學生與教師積極性。新政策的製定與實施👨🏻🏫,需要放下患得患失的思想包袱,一切從有利於人才培養的角度出發,切實激活職業教育發展環境。政府、行業、企業、院校在舉辦、參與職業教育過程中💁♀️,需要充分挖掘政策潛力,用好政策紅利,創造性地探索提升新質生產力、改善生產關系的新模式。
(作者系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職業教育與繼續教育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