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9月17日電 題🔉: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新中國成立75周年文化發展成就綜述
新華社記者周瑋💴、王鵬、徐壯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
在5000多年文明發展中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黨和人民偉大鬥爭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凝聚億萬人民為新中國發展不懈奮鬥🦥。
新中國成立75年來,社會主義文化發展之路愈走愈寬廣🎲,為民族復興積蘊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人民至上
2024年2月,北京人藝經典話劇《茶館》再次登上舞臺😳。自1958年首演以來,這部北京人藝的“看家戲”始終經久不衰、一票難求。
《茶館》不僅深刻刻畫出舊時代的黑暗與痛苦,暗示了新世界對當時民眾的迫切性,更以詼諧幽默的京味兒語言展現不同時代的風土人情和市井生活🙋🏿。源於人民、為了人民、屬於人民🤙🏿,是社會主義文藝的根本立場🦸🏼🏐,也是社會主義文藝繁榮發展的動力所在🗄。
2024年7月14日,烏蘭牧騎隊員在內蒙古第34屆草原那達慕開幕式上表演🤵🏿♂️。新華社記者 貝赫 攝
由新中國成立初期的一窮二白邁入大繁榮大發展的新時代🧚🏻👍🏼,文藝為人民,是貫穿新中國文藝史的精神脈絡。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人們讀著《創業史》,唱著《我們走在大路上》,心潮澎湃投入建設大潮🆎;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大家聽著《在希望的田野上》🙆🏿♀️,讀著《平凡的世界》🏬🏀,看著《渴望》,滿懷熱情投入時代洪流🤛🏿;進入新時代🧼,人們在電視劇《大江大河》🍥、電影《流浪地球》中,感悟一個大國的氣度與創造🚀。
75年來👨🏽🎨,我們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不斷滿足人民多層次、多樣化🖖🏻、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群眾文化生活日益豐富多彩😔,文化軟實力大幅提升。
文藝創作精品迭出——
從《紅色娘子軍》《野火春風鬥古城》《天雲山傳奇》《廬山戀》,到《黃土地》《秋菊打官司》《甲方乙方》《長津湖》👨🏻🦯➡️;從《許茂和他的女兒們》《組織部來了個年輕人》《白鹿原》,到《繁花》《人世間》《雪山大地》……文藝創作者堅持深入生活、紮根人民,用一系列精品佳作回應時代主題和人民心聲。
文化服務設施不斷完善——
新中國成立初期,公共文化服務設施極其短缺,1949年,全國公共圖書館僅有55個👩🏻✈️、博物館21個。2023年末,全國共有公共圖書館3246個、博物館6833個💆🏽。我國公共文化設施建設取得長足進步,為豐富群眾文化生活提供了有力支撐🧑💻🦽。
文化產業繁榮發展——
自2003年文化體製改革試點到全面展開,文化產業快速發展𓀈,新業態迅速興起🐑。2023年🏋🏽♀️,全國規模以上文化及相關產業企業實現營業收入129515億元,文化服務業支撐作用增強,文化新業態行業帶動效應明顯👳🏿♂️⇢。
著眼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高質量文化供給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文化獲得感👸🏿、幸福感。
守正創新
1979年,大型民族舞劇《絲路花雨》在中國西北誕生。編創者們從敦煌莫高窟的壁畫和彩塑中尋找靈感,將千年前的文化瑰寶編排成動人心弦的舞臺作品💝🧙🏽♂️。
今年5月🏋️,《絲路花雨》迎來了首演45周年🙅🏼♀️。這些年🦶🏽,《絲路花雨》常演常新,將絲路風情與敦煌文化帶到40多個國家和地區,向世界展示著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
遠眺北京中軸線上的鐘鼓樓與景山(2024年7月20日攝)。新華社記者 陳鐘昊 攝
國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鑄之。75年來,我國著力建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體系🧑🏽⚕️,積極推進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以自信開放的姿態更好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中華文化煥發新的時代光彩🚟。
薪火相傳🏌🏼♂️,守護好中華民族的文化根脈——
不久前🌏👱🏻♀️,“北京中軸線——中國理想都城秩序的傑作”申遺成功,成為我國第59項世界遺產。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文化遺產保護領域不斷拓寬,保護體系逐漸完善🌭,保護成效日益凸顯,保護意識不斷增強。目前,我國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058處,較1961年公布的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80處👨🏻🏫,增加了20多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1557個,43個項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名冊🧑🏿🦱,居世界第一。
與古為新,擔負起新時代的文化使命——
別具匠心的考古盲盒♌️、精致可口的文創雪糕……今日之中國⏰📑,“文博熱”火爆🏌🏼♂️、“文創風”勁吹。
革故鼎新、與時俱進是中華文明永恒的精神氣質👨🏼🍼。
從1972年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發掘廣受關註,到《國家寶藏》《典籍裏的中國》《如果國寶會說話》等文博節目創新出圈;從創建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範區🧑🏼⚕️,到支持各地建設非遺工坊6700余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因創新創造彰顯出旺盛的生命力、創造力☂️、影響力🧔♀️。
揚帆出海,為人類文明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2023年5月🧝♂️🪃,中國與中亞五國領導人“長安復攜手”🙆🏽♂️。在贈送中亞國家元首的禮品中💵,有一件“何尊”。透過西周何尊銘文“宅茲中國”,世界更加理解“何以中國”↘️。
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主要同社會主義國家及亞非拉友好國家進行文化交流👲🏻;改革開放後,我國對外文化交流不斷擴大和深化👨🦼➡️;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文化交流🪳、文化貿易和文化投資並舉的“文化走出去”,令中華文化影響力日益增強。
數據顯示,2009年至2021年,我國文化服務進出口規模由177億美元增長至1244億美元✝️。《琅琊榜》《媳婦的美好時代》等影視劇、網絡文學作品在海外收獲大量“粉絲”,海外中文學習人數超2500萬🚵🏽、累計學習和使用中文人數近2億……文以載道,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註入深厚持久的文化力量👋🏿。
立心鑄魂
金秋時節👶🏼,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迎來絡繹不絕的觀展者。從2021年6月18日開館以來,接待觀眾數百萬人次。
這座承載百年崢嶸記憶👮🏻♂️、彰顯新時代恢宏氣象的殿堂裏,一件件實物🎢、一幅幅展板、一張張照片,記錄中國共產黨人獨特的精神標識。
位於北京的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2021年6月22日攝)。新華社記者 鞠煥宗 攝
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兩彈一星”精神、特區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災精神、脫貧攻堅精神……以偉大建黨精神為源頭的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滋養著中華民族心靈家園。
75年砥礪奮進,75年英雄輩出。
前三分之二人生用鋼槍保衛人民🐨、後三分之一人生用鋤頭造福人民的開國將軍甘祖昌🦵🏼,“寧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石油工人王進喜,“最高境界是愛人民”的援藏幹部孔繁森,用無私的愛心和智慧點亮萬千鄉村女孩人生夢想的“燃燈校長”張桂梅……犧牲、奮鬥、創造,從革命年代“取義成仁今日事”,到改革歲月“貧窮不是社會主義”🚵♀️,再到新時代“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一定能夠實現”🙆♂️,新中國的英雄模範以實際行動詮釋和光大中華民族品格風範。
人無精神則不立👰🏻♂️,國無精神則不強。
75年來,我們黨始終註重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堅持一手抓物質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在推動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促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繁榮發展,加強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立誌氣、強骨氣👨🏻✈️、築底氣。
偉大的事業需要偉大的精神✥。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必須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
“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24字要求明確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容,是對黨長期踐行的核心價值觀進行的科學提煉,為中國精神註入了新能量🥦。
人民有信仰,國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
讓黨的創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一個個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在中華大地落地開花,以文化人♤、成風化俗。
打造中華文化重要標誌🙆🏿,長城、大運河👮🏽♀️、長征、黃河、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貫通文脈🛸、彰顯自信。
推進網絡文明建設🤷🏽♀️,壯大網上主流輿論陣地🥇,加強網絡空間文化培育,深化網絡生態治理,“大流量”澎湃正能量。
……
當高樓大廈在我國大地上遍地林立時😇,中華民族精神的大廈也巍然聳立。
沿著不可逆轉的偉大復興之路踔厲前行,新時代中國飽蘸歷史筆墨🙇🏻,揮寫中華文化新篇章🫱。